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头条
转型蝶变新气质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乌海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0日 作者:审计局 来源: 浏览次数:

  这几天,海勃湾区海馨社区老党员肖挺喜正忙着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作为获得中宣部表彰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银发宣讲团”的团长,他总是说:“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要为这个时代做点事儿。”

  作为一名矿工,在乌海生活了50多年的肖挺喜见证了乌海的变迁。他说,这些年,乌海人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矿工搬进了城区,环境美了,心情好了;工业项目进了园区,城市干净了,天空蓝了。城市转型不仅改变了面貌,更是增添了厚重的内涵。

  近年来,乌海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着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五转”显现出示范气质

  “高质量发展要有高质量的产业,要有高质量的项目。这几年,乌海运用‘科技提升转’‘嫁接改造转’‘增量注入转’‘结构调优转’‘重组做强转’五种转型方式引进了一批高质量项目,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乌海市委书记史万钧对记者说。

  作为一座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乌海经济转型压力可想而知。如何破除资源依赖,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一度成为乌海市面临的严峻课题。

  进入新时代,乌海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把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五转”路径,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6月的海勃湾工业园区生产建设一片繁忙。记者走进园区建龙集团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氢基熔融还原项目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说,这个总投资10.9亿元的高端冶金项目,预计7月初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10月1日进入热试车。

  该项目规划建设年产30万吨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是乌海运用“嫁接改造转”理念引进的工业转型标志性项目。建龙集团和内蒙古包钢万腾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重组做强转”方式盘活了原有的200万吨钢铁项目,然后将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嫁接过来,生产市场紧俏的高纯铸造生铁、超高纯特种生铁。这种生铁是高铁等高端制造深加工行业的优质基础材料。

  一子落,满盘活。引进建龙集团不仅盘活了原包钢万腾项目,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更给乌海带来了高端冶金项目。它推动乌海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作为该市传统工业的四大支柱之一的冶金产业迈向了绿色化、精深化、高端化。今年以来,建龙包钢万腾项目在大环境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突围,产销率达到100%。

  在乌海,近几年像这样的高质量项目还有很多。去年引进了中国宝武集团建设了宝武炭材料产业园,目前,5万吨针状焦项目正在加紧土建施工,为8月底进行预处理热负荷试车做“冲刺”准备。这一项目填补了自治区炭材料产业空白,也有力地促进了乌海市煤化工产业升级。

  乌海京运通新材料光伏项目是乌海市新引进的一个“增量注入转”项目。企业行政部部长彭苗苗说,该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6.5GW的等效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去年项目已经投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53亿元。

  这些高质量项目纷纷落地和投产的背后,是乌海大力推进“科技提升转”的功劳。2019年乌海成立了自治区首家盟市级科技创新中心——乌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金涌、南志标、武强等院士专家团队入驻。乌海还在北京、上海、兰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地设立人才工作站,大力招才引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目前,乌海市累计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4家,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区首位。

  高质量转型推动乌海经济快速发展,在这座工业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30个月位居自治区前列。

  普惠民生培养出文明气质

  肖挺喜在平沟矿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退休后赶上了矿区棚户区搬迁好政策,从居住了近40年矿区平房搬到了城区楼房。很多像肖挺喜一样的矿工都说:“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

  作为自治区最大的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乌海累计投入350亿元建成住房14万多套。这些搬迁安置小区不仅建在市区,而且办事大厅、健身公园等配套项目一应俱全。

  怎样让“人民至上”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乌海市委、政府用行动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近3年来,乌海市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均超过70%,一大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

  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和教育需求的心声,乌海市提出打造“优医优教普惠区”。经过几年建设,乌海市人民医院成功获得三甲资质,乌海市妇幼保健院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妇幼医疗中心,是全国第18家、自治区唯一一家通过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和复评审的医院。村(社区)卫生所(中心)与区级、市级医疗机构结成医联体,让居民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不出区。教育投入更是巨大,仅海勃湾区近年来就累计投入3亿元,新建改建幼儿园10所,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93%。

  为稳定就业,乌海采取的关键措施是稳产。原神华集团乌海能源公司在乌海市积极推动下,由原本的去产能变为改革重组,不仅实现了企业涅槃重生,更是稳妥地解决了两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今年以来,就业形势严峻,乌海提出“保企业就是保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统筹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失业保险援企稳岗返还、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服务保障措施,确保全市就业稳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率超过94%。

  脱贫攻坚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10项指标全部达标,而且很多贫困户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可持续脱贫。

  今天的乌海,湖水荡漾、绿树盈城,但让人们感到更宜居的是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市民文明素养潜移默化的变化。

  “先做文明人,再创文明城”是乌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条准则。从注重礼让行人、不乱扔垃圾、规范停车等细节处培养人们的文明习惯,从改善小街小巷基础设施、街路见缝植绿提升城市的品位,乌海市从点到面从里到外精心塑造文明城市形象。如今,即使背街小巷也变得整洁干净,两侧绘制的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让人漫步其中,驻足观看;公共办事大厅和覆盖大街小巷的“红马甲”志愿服务,让城市充满了温情;见贤思齐,道德模范、“乌海好人”等评选让340多名身边楷模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201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93个城市中,宜居竞争力乌海位居第84位。

  绿染煤城滋养出水上新城气质

  “真没想到,曾经干旱少雨、树少沙多的乌海能有这么一个大湖,这么多绿色。”望着眼前壮阔的乌海湖和远处遍植绿树的甘德尔山,68岁的老乌海人骆凤仙感慨万千。

  乌海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穿城而过105公里,在这里,大河两岸沙漠、山脉、绿洲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更是美不胜收。

  为保护好这一段黄河的生态安全,乌海市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实施黄河流域乌海段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水资源节约集约、区域协同一体、黄河文化保护等六项工程,着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如今,甘德尔山成了很多乌海人的避暑地。山上治沙站工人刘粉梅和同事们穿梭于山林间,巡查树木,检查滴灌。她已经从事治沙造林31个年头,过去山脚一片白茫茫沙漠的甘德尔山,如今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披绿2.5万余亩。

  多年来,乌海市累计投入40多亿元开展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等一大批国家及地方林业工程,形成了乌海市北部及周边的绿色防护体系和生态屏障。目前,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9.9平方米。而建市初,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0.38%。乌海市不仅实现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还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殊荣。

  与此同时,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乌海市积极会同周边地区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并编制完成了《乌海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制定了自治区首个矿区环境治理地方标准。

  夏日,治理完毕的隆昌工贸骆驼山煤矿渣山绿草茵茵,彩蝶飞舞。而过去,这里因煤矸石堆积自燃,成为大气的污染源之一。这个矿山也是自治区首个绿色矿山并被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近年来,乌海已经完成711处矸石、煤层自燃火点治理和82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在植树造林、矿山修复和禁止向黄河排污三箭齐发作用下,现在整个黄河乌海段保持二类水质标准。黄河乌海段总面积6.5万亩的湿地成为近百种10万余只南飞北还的候鸟乐园。

  为养护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乌海每年5月到7月对黄河禁渔,并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在海勃湾区北部一处面积42平方公里的水源地,已被乌海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划为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从事经营性畜禽养殖、在人工湖内使用含有化学药剂的饵料进行垂钓的行为都被禁止。

  高质量的转型发展,让乌海市有了一幅幅惊艳的新模样。过去的煤城印象,正被今天文明开放的水上新城印象所取代。来乌海旧地重游的人都说乌海变美了,变化更大了。听着这话,乌海人的脸上也洋溢起了自豪和幸福的表情。

  文化内涵塑造出城市自信气质

  一名叫林芳霞的乌海市民,给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组寄去的一封信中说:“在沙漠葡萄酒艺术节举办时,我天天陪着父母泡在书法艺术馆中,品尝着各种红酒,观赏着名家书法,别提有多开心了。”

  这是一个普通乌海人发自内心的城市自信,这得益于乌海城市文化内涵的塑造。

  每个周末,乌海实验小学教师王彩红都会到书法培训班学习书法。她说:“在乌海,像我这样利用周末学习书法的上班族有很多,大家愿意把业余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上,而不是在麻将桌和酒场上。”据了解,班上的学员都是上班族,不仅有乌海市里的,还有从周边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来学习的,而且,学员的书法水平普遍较高。

  作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之一,“中国书法城”成为乌海的一张响亮名片,全市常年习练书法的有近10万人,120余人次获得包括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在内的全国性奖项。走进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馆内一幅幅各具风格的书法作品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该馆是目前中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艺术馆。为弘扬书法文化,乌海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也融入了书法文化元素,滨河书法景观大道、青山翰墨园、甘德尔山景区摩崖石刻等一大批书法文旅景观吸引着书法爱好者前往。

  随着城市转型,乌海围绕观长河落日、品红色温柔、体验书法文化推动文旅融合,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文旅品牌也在慢慢地改变城市风貌,提升市民气质。

  夕阳西下,站在乌海4A级旅游景区甘德尔山上,西眺北去黄河,一轮硕大的红日渐渐西沉,在长河和大漠间呈现出一幅绝美的写意画面,不由得心中就会生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美意境。

  走进乌海市阳光田宇国际酒庄,上万亩的葡萄园如绿海一般随风摆动。端起一杯香气馥郁的红宝石般晶透的美酒,不禁感慨这个曾经以煤城出名的城市竟也有了如此高雅的生活情趣。

  这几年,乌海每年都会在9月举办一件盛事——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在乌海畅谈合作和沙漠葡萄酒业发展,品红色温柔,感受红酒文化。

  作为“葡萄之乡”,乌海葡萄种植面积已近3万亩,葡萄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和观光旅游整条产业链年产值已达3亿元。

  千百年来,在乌海这片神奇土地上,黄河文明与草原文明交相辉映,如今,西方的红酒文化也融入这座城市,让这座移民城市既厚重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在黄河岸畔的海南区西行客栈,古老的黄河石在画家鲁婷的手里充满了生命感。品读黄河石十几年,她眼里,这些静美的石头蕴育着情感,默默地讲述着千万年的故事,她常常花费数月读懂后才开始作画。当一幅幅精美的石头画在深圳和北京的文博会上亮相时,引来国内外观赏者的一片惊叹声。

  一座城市,不论大小,最让人回味难忘的是其无法复制的文化韵味。正是乌海市坚持不懈的转型创新,造福人民,才塑造出乌海人传统美德与现代文化素养兼具的气质,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气质,才使得这座城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海龙 张俊在 于海东 魏那)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责任编辑: 杨晓丽]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